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充值 收藏本站
您现在的位置:传承网>>南师专栏>>南师讲述>>佛法修证>>正文内容

南怀瑾老师:学佛的人千万注意,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

学佛的人千万注意,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


 

在佛家禅宗记载中,也有类似的故事。唐代的著名禅宗大师赵州和尚,皈依他的弟子很多,当时唐代的一位宗室赵王,王府就在赵州,他也皈依了赵州和尚。有一天,赵王来看赵州和尚,他正在打坐,有人向他报告王爷来了,他闭着眼睛打他的坐,直等这位王爷到了他的面前,他才张开眼睛说:你来了,请坐!他是以对待弟子的态度接待这位王爷的。但他仍然讲了两句客气话:“自小持斋身已老,见人无力下禅床”,尽他当师父的一分礼貌。赵王当然说,师父你不要客气了,我们作弟子的应该来拜候你的。
 
王爷回去后,第二天派王府的太监,送了许多东西来,小和尚在山门外远远看见,赶紧报告师父。赵州和尚听了立即赶出山门外老远去迎接,还请那位送东西来的小太监吃素斋,说不定还送一个红包。小和尚们看到这情形,还误会这位师父太势利了,前天王爷来,没有带礼物,连禅床也不下;今日听见送了许多东西来,对一个小太监竟如此客气。等客人走后,小和尚便问师父,您这样做法是什么道理。赵州和尚说,你们这些人,真是不懂事,要知道阎王易见,小鬼难缠啊!这些小人,如果不好好接待,回去乱说一顿,可真会破坏我和赵王之间的道义之交啊!
 
赵州和尚,就是如此透彻了解人情世故!所以佛家说,先要透彻人情世故,方能作一个出家人。当然,懂佛法的出家人,一定懂世法;不通世法的人,也一定不通佛法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
《孟子与万章》

 


“善男子,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种种颠倒”,无明就是颠倒,颠倒乃佛经所提出,意义特别深远。佛说“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种种颠倒”,其实这句话已经把一切佛法都讲完了。我经常说个笑话,人本来就颠倒了,你看!上帝造人就造颠倒了。两只眼睛都长在前面,后面什么都看不见,所以走路会被车子撞倒,假如眼睛一只长在前面,一只长在后面,就不会有那么多车祸了。眉毛长在手指头上的话,早晨起来当牙刷用,多方便。鼻子倒过来,吃完饭,把筷子往鼻子一插;下雨打伞也方便,往鼻子上一插,不用手撑着。嘴巴假如长在头顶上,吃饭往头上一倒,免得浪费时间。口袋里的钞票脏得要命,又不能当饭吃,却要数了又数,然后还要放在保险柜里。人不吃它就会死的米、麦,却摆在那里没有人理,你说众生颠倒不颠倒?黄金、钻石能作什么用?却珍惜得不得了,贵得要命,结果,还惹来杀身之祸,颠倒不颠倒?说什么“打是情,骂是爱”,颠倒!人世间没有一样不颠倒,众生颠倒,知见不正,样样颠倒。不颠倒,就成佛了。佛是什么?中国禅宗祖师说佛是无事的凡夫,没有事的平凡人,哪个人能够做得到?都是无事生非,都在颠倒之中。
 
中国禅宗的傅大士,南北朝时期人,弥勒菩萨的化身,与达摩祖师见过面。他写了一首颠倒的偈子:
 
空手把锄头
步行骑水牛
人从桥上过
桥流水不流
 
这首偈子千古以来,有几个参通?如果能参通,你就悟道了。有些学道的人说这是密宗啊!空手把锄头,打坐阳气一动,两手赶紧结个手印。步行骑水牛,哦!任督二脉通了。人从桥上过,桥流水不流,口水是甜的,赶紧咽下去。这样讲真是乱七八糟,颠倒中的颠倒。我当年的禅宗老师说:这首偈子永远参不透的。我说先生(我们以前称老师为先生),您露一点消息给我们好不好?“好呀!”他说,“半夜起来贼咬狗,捡个狗来打石头,从来不说颠倒话,阳沟踏在脚里头。”哈!更颠倒!
 
如何才不颠倒呢?明代大诗僧苍雪大师有首诗:

 

南台静坐一炉香
终日凝然万虑亡
不是息心除妄想
只缘无事可思量
 
这才不颠倒!这才有资格参禅。
 
所有众生一动思想,一有情绪就是颠倒。世法与佛法是同样的道理,我常常鼓励出家的同学要懂世法,世法懂了,佛法就通了。《红楼梦》里有两句话: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”贾宝玉一辈子最讨厌这两句话,这两句话是贾宝玉的父亲亲自所写,挂在贾宝玉的书房里,借此教育他,后来,贾宝玉懂了这两句话,也就出家当和尚去了。其实,什么是世间法?什么是出世法?《红楼梦》全都给你点出来了,只是一般人看不懂罢了。我们从颠倒的观念来看世间,很多人做人处世,无一不颠倒,时时颠倒,处处颠倒。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,好好的一件事,搞到后来,吵起架来,大家弄得不愉快,就是因为世事不能洞明,人情不够练达,把事情搞颠倒了。
 
再说,人们不只是世间法颠倒,严格说来,念佛打坐想成佛,是不是也颠倒?这是个大问题,因为佛不在念中求,佛不在坐中求,更不在拜拜中求。那么,佛究竟从何处求?假如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,目标都迷迷糊糊,你说你学佛,岂不颠倒焉哉?


《圆觉经略说》

 


佛的出家、在家两众弟子一定要注意,在行为上要做到“少欲知足”。社会上一般人对学佛的人要求很严格,这是错的,因为大家都是人,大家都在修。第一步做到了“少欲知足”,然后是下面一句话:“而不舍世法。”这是入世的,不离做人的本位,不管在家出家,不舍离世间一切法。我常告诉出家的同学,不懂世间法你怎么学佛?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,他世法全懂,太子出身,然后出家修出世法。有的青年一来就学佛,我看了头都大了,你连人都没有做好,还成佛?人怎么做都不知道!所以我常劝人,你先学做人再来,不是要推辞你,这是根本。如果连人都不会做就可以成佛的话,这种佛也不用学了。

当年我陪同禅宗老师去四川万县看他的老师能缘和尚,这位太老师是近代禅宗的四大老之一,与虚云和尚齐名。我想象中的得道高僧一定住在山中,环境清雅。哪晓得到了一看,太老师住在闹市当中的钟鼓楼上,外头是市场。他也没有如我想象的在打坐,而是在抽着长烟筒。我们师徒就向他磕头,太老师很客气,他赶快起身:“哎,好了,好了,起来,坐,坐。”然后他问我是谁,我师父向他介绍我是他的徒孙。他说:“噢,好啊,年轻人还学这个。”就起身去炭炉烧开水要泡茶。我师父忙劝他歇手,让给小辈来做吧。他执意不肯,亲自烧水泡茶端给我们,我们当然马上站起来,连说不敢不敢。他就告诉我们:“我已经不是大庙的方丈了,今天你们来我这小地方就是客人,世法的礼不可废。这是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’。
 
太老师引用的禅宗的名言“实际理地不受一尘,万行门中不舍一法”,第一句是说道体真空,得了道的无言境界,这个时候万缘皆空,万念放下。第二句是说起用,起用就是有,放下就空,提起就是用嘛!成了佛也是要说法、要做人的,做人做事有万行门,其中一点马虎不得的。
 
所以你们学佛的人要注意,“行少欲知足,而不舍世法”,这就是戒律!
 
一般在家人被称为居士,其实是不够资格当居士的。居士要有年高、有德等条件。现在只要头上还留着两根头发就是居士,反正也没有关系了,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!不过我就不愿意当居士,我当不上,什么都不是。一般的居士们对出家人有过分的要求,好像出了家的就要离开世法。出家还要不要吃饭穿衣?当然要,既然要就还是在世法中。所以在家出家的学佛人千万注意,要“不舍世法”。如果为了想舍离世法而学佛,就已经错了。
 
因此也要记得我们一再引用过六祖的话: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。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


《维摩诘的花雨满天》

标签:

 

网友评论共有0位网友发表了评论
昵称:Ctrl+Enter 快速回复
为您推荐 更多
扫描二维码
mp-265g 关注官方微信!微信公众号 ICCWCN